珍品
中華文物璀璨斐然,歷代名品精華,美質藝深,均得藝術之靈,並得人間珍貴創意,尤以飾物為尚,實感人之深耳!
有清一代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,卻也因滿族統治,使得國家兼融各族文化之長,物質文明步入長足發展之進程。細審中國歷代文物,不難發現早從西漢開始,手工業已伴隨著成熟的帝國官僚行政組織,劃分為「官作」、「行作」兩個區塊,至唐朝發揮至極致,由尚方署、工官等製作的官家或皇家器物稱作「官作」;相對的,一般民間匠人之作品,參與市肆流通,使用者不分貴賤,這類常民器物便稱為「行作」。
官行二作之器物,舉凡陶瓷、玉石、金屬、繡品、竹木牙角等,不一而足,多數是官作凌駕行作,甚有只見官作而無行作之例,皆因官作宮御性質所致。故文物藏家獨好官作之物,以其天潢貴冑之秉性,精微於行作也。官家法物固然臻極,然器制、發紋、名款、賦色、用料等,皆受廟堂之氣所制約,縱能反映王朝興衰得失,亦不免束之高閣。
余督史館,遍閱各色行作器物,發現紫砂、繡片等常民作品,華贍絲毫不讓官作:無獨有偶,鼻煙壺也有此現象,故頗措意。為此,早年嘗趨訪豐澤年兄堂室,見學鼻煙壺門道,洵知小道可觀之理。日月逾邁,不意竟於月前,惠示大作腹稿,官行作品齊全、品類繁盛,足堪作教學觀摩之用,啟迪後人,有感於斯,贅呈數言云爾!
民國甲午葭月
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
盈握珍玩掌中寶
中國鼻煙壺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中屬於相當年輕的珍玩。然而中國鼻煙壺在中國工藝美術品中的地位,卻是極為崇高的。不僅是在中國或是華人地區,即使在歐美人士的眼中,中國鼻煙壺早已擠身世界美術精品之列,也是世界各大美術館、博物館及藝術品收藏家爭相尋覓追求的珍寶。
鼻煙壺是在十七、八世紀,也就是明末清初時,才從西洋傳入中土。因適逢中國工藝美術文化鼎盛的清康熙、雍正、乾隆等王朝,把原本僅是裝鼻煙、一點兒也不起眼的盒罐子,經融入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後,隨即變成文人雅士的玩賞新寵,更是皇帝御賜及王宮富賈相互餽贈的珍品了。
這般精巧可愛,又充滿濃濃東方味的鼻煙壺,似乎已經變成中國傳統特有工藝美術品了,世人並且進而把鼻煙壺稱為「中國鼻煙壺」,這也顯示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兼容並蓄與中國美術的博大精深。
鼻煙壺精巧細緻,其製作材質包羅萬象;其美術工藝技法,幾乎包括了所有中國傳統美術工藝。一只盈握之間的鼻煙壺,竟把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發揮的淋漓盡致。這應也是中國鼻煙壺受到全世界人士喜愛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了。 我們把玩鼻煙壺,欣賞鼻煙壺有形工藝的精巧、雅致與靈秀。並且神領中國鼻煙壺形而上的藝術美感,及其背後文化蘊含。如此則可謂略窺知中國鼻煙壺之堂奧矣。
早年台灣經濟起飛,各類收藏文物湧進台灣,李兄也盛逢其時,舉凡書畫、玉器、瓷器、青銅器及竹木牙角雕等雜項,其皆有廣泛深度涉略收藏,直至某次李兄及其夫人在文物市場上,偶購清代白玉鼻煙壺後,始趣入專項收藏,二十餘年來,李兄默默耕耘收購鼻煙壺,品廣且質精。適巧悉聞李兄擬出鼻煙壺專書,觀閱後獲益匪淺,是以樂為之序。希盼藉由此書之出版後,能讓更多鼻煙壺愛好者瞭解鼻煙壺,欣賞且收藏鼻煙壺。
把中國鼻煙壺的美,欣喜傳播,並且綿綿不斷的傳承下去。
亞洲中國鼻煙聯合會台灣區主席
海峽兩岸台灣古玩商交流協會會長
馥承庭訓 寓雅志於壺天
堂構敘新 接風采在几
明人張岱在《陶庵夢憶》中逕言「人無癖不可與交,以其無深情也。」真可謂深中肯綮之語!自古以來,但凡公侯將相,抑或布衣百姓,莫不有癖,有人癖書畫,有人癖瓷玉,有人癖美姝嬌娘,也有人癖金銀財貨;時至今日,癖跑車、癖美酒、癖公仔、癖壯遊……,總緣人之氣質才性而發生。亦唯有癖好,人方顯生氣,有生氣則通情致理,故與愚知交、遊處者莫不有癖,渠應物必徐緩而悠長矣。
愚族屬長年從事珠寶、珊瑚事業,家嚴本身即熱衷中國文物之收集。日治時期,臺灣珊瑚業泰半由日人經營,光復後,父親盤下日系珊瑚商社,於大時代下勉力維持;民國卅八年底,隨著國府遷臺之政府機關、公務人員漸多,珊瑚店內不時高冠雲集,舉凡老國代、政府要員,多為支應派頭、維持家業,將隨身渡臺骨董文玩,轉售家嚴。愚即在此環境下耳濡目染,見學諸般古物知識。
隨著臺灣解嚴,愚爰在 1989 年,西進內地考察,擬覓地經商。斯時,露天文物市場,遍佈各大城市內,出土文物、陶瓷器、玉件、銅器摭拾可見,明清書畫亦不在少數。省市級國營文物商店,為贏取較人民幣高價之外匯券,無不卯足全力,肆力供應各類物美價廉且開門的歷代骨董。面對排山倒海而來之文玩,愚簡直不勝承受。
幾經思考後,愚發覺中國文物歷史過於冗長,莫論商周古玉、青銅禮器;單就宋元陶瓷而言,已與今世懸隔七、八百年,品味、內涵皆顯疏離之感。相對下,中國鼻煙壺歷時僅三百餘年,且多數壺件,僅有新老與斷代問題,無絕對性之真贗爭議;不類珠寶鑽石,涇渭分明,非真即假。設若有心瞭解、學習,弆藏鼻煙壺洵非難事。復因愚在國營文物商店邂逅清代官作鼻煙壺,華贍精工、器制溫婉,遂決心矢力專攻鼻煙壺一門,作為收藏主軸。然而,行走內地,依舊不乏巧遇各類精品,凡是優質玉瓷器,愚仍量力收入篋中,誠為達觀。
俱往矣!數風流人物,還看今朝!愚肇基於家庭教育,馥承庭訓,頗好文玩,迄今垂五十載,期間又得拙荊、小女支持,乃無門內之憂。惟早屆耳順,愚不免有膂力既愆之感。遂擬發平生所蓄煙壺,釐為簡策,分別部居以紀其盛。《書》經有言「肯堂肯構、敢紀其敘」,愚豈忝圖是功?爰謹以此編,奉與雙親、摯愛,至若後生小子,有志及此,冀為傳馨,是為懇切之盼歟。
時維天運甲午孟冬
能以鼻飲 可伐喉舌
賴爾佐我 服氣之術
鼻煙熙緒
鼻煙係將煙葉烘烤、去莖、磨粉、發酵並加入冰片、麝香等香料配製而成,藉鼻嗅服之物。趙汝珍《古玩指南續編》指出「考鼻煙之肇始,各記載均謂起自義大利。相傳彼國有人,藏煙葉甚夥,數十年後,起視之,均糟朽,幾為塵土,惟嗅之覺有異味,始設計創為鼻煙。」誠如趙氏所言,十六世紀中葉的歐洲煙草商,憑著靈敏鼻子,嗅到發霉變質煙草散發出的獨特味道,體驗從未有過的新感受,在不斷吸時中,生財之道在天生的商人腦中,迸發而出。從此,人們不必再用火點燃煙卷,選用優質煙草碾成極細粉末,勾兌各式香料,置於蠟丸密封陳化數年,新的煙種-「鼻煙」悄然面世。鼻煙有黑紫、老黃、嫩黃等多種顏色,氣味醇厚辛辣,主要可分為酸、膻、糊、豆、甜五味,以辛酸者為佳,辛酸後仍具有一種回味無窮的醇香。中國生產者以「飛煙」、「鴨頭綠」為上,氣味辛酸誘人;歐洲鼻煙則以「大金花」、「小金花」最著名。為了保持油份及味道,鼻煙一般都用玻璃瓶盛裝進口。
清.趙之謙《勇廬閑詰》提到「明萬曆九年,利瑪竇泛海入廣東,旋至京師,獻方物(鼻煙),始通中國。」為多數鼻煙研究者認同,利瑪竇從廣東入境,北上進京面聖,沿路贈送地方官員義大利鼻煙,最終入貢給萬曆皇帝吸食,並獲得讚賞,西洋來華使節知悉後,莫不進獻鼻煙,討好明廷君臣,鼻煙文化便由此迅速傳播開來;廣東地區更產生專門進口鼻煙的商行「天寶行」、「怡和行」。滿人在馬背上得天下,入關後仍沿襲游牧民族習俗,舉國上至皇族,下至平民百姓,皆吸鼻煙驅寒療疾。清初時,鼻煙概約有羴、酸、粿、豆四個等級,以飄飄欲仙的感覺評定高低。由於皇帝推崇,各國使臣、地方官員開始將近貢鼻煙,視為諂媚皇室權貴的政治手段,《勇廬閑詰》記載「雍正三年,其國教化王伯納第多貢獻方物,始有各色玻璃鼻煙壺、咖什倫鼻煙罐。」「乾隆十七年,國王若瑟復貢方物二十八種,有赤金鼻煙盒、咖什倫鼻煙盒。」通常由大玻璃瓶裝盛,重量從四兩至一斤不等,國人為了攜帶和吸食方便,一般將鼻煙放置在煙盒、煙罐或盛藥小瓶中。目前清宮傳世實物,仍不乏水描金花大瓶、黃緞封口、木匣上鎖的洋貢煙,在在反映著外國鼻煙貢品,以煙盒、煙罐盛裝的使用實情。
壺中宣豫
煙為舶來品,毫無疑問,在各種時空背景下,鼻煙容器也不盡相同,美洲印第安人以野獸骨角或樹木皮革,製成鼻煙壺、鼻煙盒;歐洲則藉由玻璃工藝優勢,生產各色式樣的煙壺,其中更不乏金工細製之金屬煙盒。受時空條件、地域材料限制,配合上民族特性,衍生出各地不同的鼻煙容器文化;中國也不甚例外,最初並無特製容器,故鼻煙壺是地道中國產物無疑。
滿族、蒙古族、藏族等少數民族,為配合野外生活,開始出現以硬木、貴重金屬、珍貴野牛角等製作,具實用性之鼻煙壺,設若暫時擱置不論;最晚在萬曆時期,利瑪竇已將玻璃鼻煙壺、自鳴鐘傳入明廷。此外,亦有順治初年款鼻煙壺存世;清.王世禎《香祖筆記》已明述「(京師鼻煙)以玻璃為瓶,貯之。瓶之形象,種種不一。」可見至少在清初時,北京地區已出現玻璃鼻煙壺。漢人平民則多半使用漢藥小瓷瓶,盛裝鼻煙。然而,藥瓶畢竟只是代用品,為了應付、滿足各階層使用者需求,隨時間推移,鼻煙壺逐漸由實用品發展為工藝品和藝術品,鼻煙壺匠作於焉誕生。
康熙時期流行於中土,並引起煙壺製作與玩賞之風。清代雍正、乾隆二帝不僅將鼻煙壺賞賜臣屬,還欽命景德鎮御窯廠燒造內廷款式的鼻煙壺。至嘉慶一朝,鼻煙壺配用情景盛況空前,如同《香祖筆記》所言「今世公卿、士大夫,下逮與隸婦女無不嗜煙草者。」影響所及,名媛仕女亦爭相攜壺競秀,體現身份。嘉慶二十二年,得碩亭《京都竹枝詞.婦女》詩更寫道:「滿身翡翠與金珠,婢子扶來意態殊,不過婚喪與馬褂,手中亦有鼻煙壺」說明鼻煙壺已普遍使用於各場合中。道光皇帝素嗜鼻煙,曾欽命廣州粵海關進貢上等鼻煙,並於道光十一年九月初三日,命粵海關承做玉子鼻煙壺。
除了統治階層外,當時朝野上下,販夫走卒,無人不吸鼻煙,無人不持煙壺。時人見面,需先互惠鼻煙以示敬意,猶如後世吸食捲煙之利,其後即鑒賞鼻煙壺。由是,各種材質和造型的鼻煙壺隨之大行其道。
就製作工藝而言,由簡而繁、由粗到細、由素面至加彩,有繪畫、書法、燒瓷、施釉、碾玉、冶犀、刻牙、雕竹、剔漆、套料、蕩匏、鑲金銀、嵌螺鈿、貼黃等技法。就質材而論,可分金、銅、銀、琺瑯、瓷、玻璃料、玉石、翡翠、珊瑚、瑪瑙、琥珀、水晶、竹木、漆器、匏器、果核等類,不一而足,堪稱近世中國文物的重要文化單元。可以說,鼻煙壺是中國工藝之集大成者,博採眾長,自顯奇姿。